招聘广告4大最常见误区
|
发表时间:2006/1/4 浏览 2989 次 |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每个人把握机会的能力并不“同等”。在应聘现场,有的求职者由于对招聘广告或者面试官的语言产生了“误解”或“想当然”,以至于对面前的机会视而不见。
误区一:1-2年经验=应届生止步
镜头回放:
某招聘会,两位求职女孩在一展位旁窃窃私语。
“这家公司招聘行政文员1名,可惜写明了要1年以上工作经验,我们没有经验怎么办?他们肯定不要吧。”一女孩边说边要离去。
“不是吧,我平时看到要求1-2年工作经验的职位都应聘的。虽然要求1年工作经验,不过也许会考虑应届毕业生呢。至少问问看嘛。”另一名女生拉住了她。
“算了算了,你看前面应聘的人那么多,看起来都比我们大,还是走吧。”在这位女生的坚持下,两人离去。
求职“一点通”:记者就这个问题询问了该公司招聘官。招聘官说,公司在职位说明上一般都会写上对工作经验的要求。此次公司带来了十几个职位,像软件工程师、部门主任这些确实对工作经验有要求的职位,都写了要求3-5年以上经验,而“行政”这个职位只写了1年,其实暗示这类基础性职位对经验要求并不高,如果有优秀的应届生应聘,会一视同仁。而且今天现场求职者中几乎没有应聘行政文员的,职位竞争并不激烈。
看来前面两位女生确实“误会”了。这里要提醒求职者,很多职位提出了1-2年的经验要求,其实对经验并不十分看重,不妨大胆尝试。此外,求职者还要注意区分“有2年工作经验”和“有2年相关工作经验”的差别,比如有些房产公司要求招聘没有房产工作经验却有两年以上职场经验的人。
误区二:摊位前人多一定是好单位
镜头回放:
两位女生结伴求职,其中一位女生说:“你看这家公司的职位描述很蛮横:‘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没有总统般理想的请主动回避!’隔壁一家公司的职位还要‘怪’,有一条要求是‘气质类型为多血质、胆汁质,血型为A型’。我是B型,看来不符合要求啦。”
另外一位女生说:“是啊,而且没什么人投简历,我们也别投了。”
求职“一点通”:求职者要寻找脱颖而出的机会,企业也是如此。一场招聘会往往有数十甚至数百家企业,若展位位置不佳,很容易被“埋没”。因此企业也想尽办法夺人眼球,特别是广告公司,打出的职位广告往往非常搞怪,求职者看了一知半解,就匆匆跳过。其实,求职者可以主动询问招聘要求,不要被一些噱头“吓跑”。
另外,求职者还需要克服“羊群效应”。大多数求职者看到某摊位前门庭若市,也一拥而上,排上半个小时队应聘也乐意;而看到一些展位前门可罗雀,就匆匆逃离。这种做法很不聪敏,也不可取。且不说门前拥挤的企业是否就是公认的好公司,花费更多时间参与激烈的竞争未必值得,没必要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同理,倍受冷落的公司没准也有合适你的职位。
误区三:罗列的职位就是全部
镜头回放:
“这家公司在外贸行业很有名的,可这次招聘只有市场销售、营运总监、服装制版……就是不招外销员。”某中年求职者边说边离开了,看来他很熟悉这家企业,很想应聘到那儿做外销员。
而另一边,记者却听到这样一段对话:
面试官对另一位中年应聘者说:“按照你以前的工作经历,可以当我们公司的生产部门经理,你应聘营运总监一职不是很适合。周一来公司面试吧。”
中年应聘者纳闷地说:“是吗?本来我也是这样想的,可是看你们不招聘生产经理,就找了一个接近的‘营运总监’,既然有生产经理,那就太好了。”双方愉快地握手道别。
求职“一点通”:大多数企业罗列了所有的招聘职位,可是部分企业有一些职位属于常聘的,或者有些职位本来考虑内部选拔,因此没有写在招聘广告上,但若在现场有合适的人选,也愿意考虑。求职者若在现场看到有熟悉的企业,即使当天广告上没有合适职位,也不妨上前攀谈,毛遂自荐,留份简历,没准就能获得一个“隐形”的职位机会。即使当时没有机会,也便于今后和HR保持联系,成为人才库中的一员。
误区四:高估企业需求目标
镜头回放:
一位女生上前应聘电话销售,面试官问:“你英语水平怎样?我们需要对国外客户进行电话销售,要求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良好。”
当被问及英语水平时,女生明显有些措手不及,回答得很没有把握:“我英语考过了四级证书,但是听说并不流利。”说着就有了退缩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