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途渺茫:软件人才的前途何在
|
发表时间:2005/11/14 浏览 4178 次 |
软件人才多了吗?调查显示,软件人才在量上还存在着巨大缺口,众多企业也在为难以找到合适的软件人才大伤脑筋。
软件人才少了吗?每年都有大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面临就业,可求职面试却四处碰壁。
在多与少的矛盾中,软件人才的前途与“钱”途何在?
Part1
软件人才冷还是热
透视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实例1:
主人公:小孙
身份:西安某重点院校2005届毕业生
应届生的困惑:招聘向我说“不”
实例陈述:我是今年7月毕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由于家在北方,非常希望能来北京工作。由于学校招聘会上北京的软件企业很少,就没有签约。毕业后,我只身来到北京求职,起先还是很有信心,定下了半个月找到工作的目标。分析自己的情况,学校牌子不错,主干课程也确实学得很好,基本编程没问题,虽然没做过项目,但想着一份说得过去的成绩单还是会有帮助。可是在网上广投简历,大大小小的专场招聘会也去了不少,合适的工作却一直离我很远。
看到现场招聘的JAVA工程师、DSP工程师、网络设计师等等这些职位的具体要求,职位的共同要求都是1到3年,甚至5年工作经验。有些公司看到我是应届生,连自荐材料都委婉地拒绝了,告知没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招聘到企业不能立刻产生效益,这样一个月下来,面试机会并不多。我自己也很郁闷,在校很用功,也学了当时看来很流行的开发工具,应聘软件工程师本来应当顺理成章,为什么却屡屡被拒之门外?两个月后,我才终于应聘到一家软件企业。据我所知,我的多数本科同学也都在规模较小的企业工作,能够从事与IT相关的工作已经很满足了。
解析:不少软件人才从事的工作技术壁垒很低,仅仅从开发的角度看,很多管理人员认为,应聘者的专业并不是选择的关键指标,经验才是顺利求职的敲门砖。对于毕业生来说,创造机会去实践确实十分必要,遭遇的求职尴尬也会少些。
实例2:
主人公:罗先生
身份:北京某软件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
企业的困惑:合适的人才难求
实例陈述:由于接到了几个比较大的项目,从6月份我们就开始陆续招聘,职位从项目经理到软件开发工程师都有,预计有30人左右的招聘计划。从接收简历的情况来看,接近70%都是应届生,筛选过后发现,简历当中写到的大多都是在校的一些课程实习,很少有人会明确说明自己在软件的某一方面有一定特长或者曾经有在软件公司实践的经历。
我们约过一些感觉还可以的学生过来面试程序员职位,并进行了笔试,结果让人满意的寥寥无几。研发部反馈回来的情况是,不少面试的应届生连基本算法都搞不清楚,基本功很薄弱,其中一部分还来自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其中,北京某大学的一名应届毕业的女生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她在笔试中居然连程序语言当中最基本的“冒泡”排序都只写了一层循环,从中可以看出,她对数据结构当中最基本的算法都没有理解清楚,这显然连初级程序员的标准都达不到。我给她的建议是,语法知识可以再培养,可编程体现出来的清晰思维则是需要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透彻理解之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建议她还是回去沉下心来,把基础知识好好看一看。
解析:与支付较高薪酬吸引在职者转工相比,能培养自己的新人当然是明智选择。其实企业并不完全回避再培训,只是这要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基础扎实、短期培训后就能快速上手的毕业生,一定会是企业乐于接收的。
实例3:
主人公:李老师
身份:北京某高校就业办公室负责人
高校的困惑:校园签约率太低
实例陈述:我们学校很重视毕业生就业,每年都要组织多次招聘会,邀请到关系良好的各地用人单位来校选拔人才,今年的校园招聘会也即将进行。为了指导更多的毕业生就业,学校也给就业办增加了人手。从近几年的招聘会上看,我们发现场面搞得很大,来的单位也不少,但签约率却很低。几场招聘会下来,也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按说我们也应该算是名校,向外界宣传的就业率有95%,但这是考研、出国、就业全部计算在内,而且还包括了所谓“灵活就业”在内,学生签了这个协议也算在就业率之内。身在就业第一线,惭愧之余更多的还是忧心。
求职难的现象以计算机学院的毕业生最为典型,据我了解,用人单位提出的职位要求很高,从成绩到能力,甚至学历;更主要的原因是,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