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高薪光环下的同声传译员
|
发表时间:2005/10/27 浏览 5571 次 |
他坐在会场后方一间隔音的小屋子里,除了耳机里传来的发言,什么声音也听不到。在这个有几百名中外学者参加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是最认真的听众:透过面前的玻璃窗观察着发言人的表情、肢体语言和周围环境,一边全神贯注地听着发言,一边几乎完全同步地译出每一句话。他就是这次大会的同传译员。与会者通过座位上的耳机,可以收听到他的翻译。
同声传译素有“金字塔塔尖”和“翻译王冠上的明珠”的美称。众多的赞誉反而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它究竟是一份怎样的工作?记者为此采访了多名同传译员和教育工作者。
外语好不一定能做同传
一般情况下,同声传译与会议的级别和规模没有直接关系,凡是日程紧凑、内容丰富的国际会议都可以根据需要请人做同传。
长期以来,“只要英语好,就能做同传”是很多人的认识误区。不少公司以为,组织国际会议的时候,去外语院校随便找个学生就可以了。其实,同声传译是一个对个人素质要求很高的专业领域。除了出色地掌握两种语言外,合格的同传必须反应敏捷、口齿清晰、善于集中注意力,而且具有良好的记忆力、逻辑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心理素质。
据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老师介绍,这些素质中有些是先天的,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口译。因此,外语类院校从招生时就开始严格把关。北外高翻学院每年招生60名,首先通过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进行筛选,然后在关键的复试环节综合考察学生的语言基础、听说能力、语音语调、知识面和反应速度等。
林华是一位在联合国总部工作20多年的同传译员。她笑着讲起自己刚到联合国时,在一次会议中露怯的情形。“那是给一位中国代表做口译,当时这样的机会很少,我不免有些紧张。结果翻着翻着,忽然有一个词卡住了,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僵在那里,耳机里传来代表的埋怨:”这个翻译怎么这样!‘好在我很快恢复了镇定,接下来的翻译进行得还比较顺利。“往事历历在目,一转眼,20多年已经过去了。其间,林华翻译的话题从法律换为妇女儿童,再换为裁军、维和、财务、外太空等,在联合国内转了整整一圈。谈到担任联大口译所承受的压力,她说:“做同传总是有压力的,不可能保证万无一失。在语言能力很好的情况下,心理素质就成了影响口译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越是级别高的场合,心态越要平和。”
同传培训、工作都很辛苦
“同声传译需要掌握特定的技能,会说不等于会译。比如,别人给你讲了个故事,你再用自己的话转述给朋友,内容可以遗漏也可以添加。口译却不行,信息点一个也不能漏,更不能添油加醋,而是经过逻辑组织以后用另一种语言准确复述出来,这必须经过专业培训。”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柴明颎院长如是说。
翻译教学以语言为基础,以翻译体系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目前国内有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厦门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开设了高级翻译培训项目。其中,北外早在1979年就受联合国和中国政府委托,成立了联合国译员训练部,为纽约、日内瓦等地的联合国机构和中国各部委培养了一批翻译人才。后来随着联合国译员职位空缺的减少,译训部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高级翻译学院。林华就是译训部第三期的学员。刚开始练习边听边说的时候,她和其他同学都很不习惯,只要一开口,就听不见磁带里讲什么了,于是着急起来,越急说话声音越大。这样一天下来,嗓子哑得厉害,全班都喝胖大海。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开始教给她们一些技巧,比如把主句和从句断开,培养对发言内容进行预期,以及怎样在判断错误的情况下很快把话漂亮地说回来的能力。那时,她们连上课带练习,平均每天做七八个小时的口译。以至于林华刚到联合国的时候,觉得为联合国大会做口译,3个人一组,每20分钟轮换一次,比在译训部轻松多了。
实际上,世界最大的口译团队不在联合国,而是在欧盟委员会。欧委会口译总司仅正式雇用的同传译员就有近500名,可以把英语译成19种语言。欧盟与我国签订协议,按照承诺,欧盟每年要为中国培养一定数量的译员,中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大使孙振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据参加过培训的学员介绍,欧盟特别注重语言质量,在意时态用法,以及语言是否通顺流畅。由于欧盟成员国的许多公民都懂至少两门外语,欧委会的翻译必须译得非常地道,让母语国家的人听得舒服。
成为一名同传不容易,同传的日常工作也非常紧张。按照国际惯例,会议主办方一般要雇两三个翻译,每15—20分钟轮换一次。因为这是一份高度紧张的工作,需要在瞬间完成倾听、翻译、说出的过程,而人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一位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会议口译员告诉记者,同声传译是一种瞬间的思维方式。翻译听到一句话, |
|